Mozilla/5.0 (compatible; Baiduspider/2.0; http://www.baidu.com/search/spider.html)
苏州站街
老照片(pian)里的河南|回忆杀!郑州四兄弟36年后又同框
大河报·大(da)河客户端记者郭兵文(wen)网友(you)供图
阅读提示:成长过程中,你跟很多人、很多景物合(he)过影,照片定格后,什么变了,什么没变(bian)?5月29日(ri),“老照片里的河南(nan)”晒了一群河南(nan)“超龄儿童”的童年照,戳中无数网友。今天,童年回忆杀第二篇来袭,这几组以“坚守和变迁”为主题的对比照,带您重回童年的老屋,感受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的巨大变迁。
1980-2016:郑(zheng)州四兄弟36年后又同框
郑州二七区侯寨乡三李社区
这组照(zhao)片分别(bie)拍摄于1980年夏和2016年冬,郑州二七(qi)区侯(hou)寨乡(xiang)小湾村的(de)胡姓四兄弟,从左至右分别为12岁、10岁、4岁和2岁,老大、老二、老三是亲兄弟,老四是三兄弟(di)叔叔家的弟弟。照片的拍摄者是三兄弟的父亲胡先生,胡(hu)先生是一(yi)名(ming)摄影爱好者,当年一个月工资为只有54元,拍照用的相(xiang)机是花3个月工资买(mai)的。
1980年夏(xia),4兄弟穿着汗衫、短裤(ku)、凉鞋,不经意留下一(yi)张合影。当时4兄弟中的老大和老二在上小学,农村没有幼儿(er)园,不到学龄的小孩(hai)都是散养式,老三和老四还是满村子跑的顽童。4兄弟背后的屋子就是胡(hu)先生一家四口当时住的屋子,石(shi)头打底,中间是蓝砖,红瓦封顶,这(zhe)种瓦房是当(dang)时农村(cun)小伙娶妻的(de)“高配”,照片角落里端着碗(wan)吃饭的老人(ren)是4兄弟的爷爷。瓦房旁边的窑(yao)洞是爷爷的住所。
长大后,4兄弟都有了自己的事业(ye)和家庭,老大和老(lao)三在郑东新区有自己的生意,老二在苏州工作,而(er)老四留在(zai)了老家。2016年春节期间(jian),4兄弟好不容易凑齐,胡先生拎(lin)着相机召集他们又拍了(le)次合影,还是同样的位置、同样的座次,连表情都跟当年同款。只不(bu)过背后那(na)座(zuo)曾经气(qi)派的瓦房早已经废弃不住,院(yuan)子里满是杂乱的枯树枝,当年端着碗吃饭的(de)爷爷也已经作古。这时候,大哥已经48岁,最(zui)小的老四也年近不(bu)惑。36年后的再度同框让人(ren)感慨:时间都在这(zhe)儿了。
胡(hu)先生(sheng)说,见证改革开放,这组照片(pian)很有说服力。孩子们的(de)爷爷一(yi)生务农,在窑洞里长大。自(zi)己成家之后,住进瓦房,现在农村(cun)家家(jia)户户都(dou)是独门独院的(de)小别墅。改革开放让每个农民都(dou)受益,农民(min)的(de)生活越来越好,我(wo)们的国(guo)家也从富起来到站起来。胡(hu)先生说,大河报举办的老照片活动很有意(yi)义,“‘老照片里的河南’报道每一期我都(dou)收藏了,这些文图记载了河南的点滴变化。”
照(zhao)片中有陪伴(ban)和坚守,更有新生和变(bian)迁。接下来这三组照片中(zhong),浓(nong)缩了改革开放以来,农民生活的巨大变迁。
(二(er))从土坯到楼房,商丘一家三代住宅的变迁
这三张照片拍(pai)摄于2009年2月,拍摄地点在商丘市睢阳区叶庄村。照片作者张新根说,在豫东农村,这种情况很普遍,三代人在同住在一个村子里,但是劳作(zuo)内(nei)容和居住环(huan)境各不相同。这组叶氏(shi)一家三代(dai)照片就是最典型的代表。
叶氏一家(jia)三代都生(sheng)活在村子里(li),第一张照片中的(de)老(lao)太太肖氏当时已过八旬,文(wen)盲,一生务农。住在的土坯房子里,看着小孩在老树上攀爬玩耍,脸上都是喜悦。
父辈叶(ye)齐运当时年近六旬,高中毕业,是村子里的乡村医生,闲暇时打理田(tian)地。父辈居住的房子已经变(bian)成砖瓦房。
到了第三张(zhang)孙辈,农村盖起一(yi)栋栋小洋楼,农民生活条件有了(le)明显改善,已经走上了现代化。改革开放之后,中(zhong)国流动人口猛增,农村年(nian)轻(qing)一代都外(wai)出打工,这(zhe)些外出务工人群成了城乡交流的桥梁,农村小孩穿衣打扮和玩具跟城市小孩接近。
(三)哥俩的美好(hao)生活(huo)
1983-2018:收录机和汽车见证了日子越(yue)来越红火
这两张照片分别拍摄于(yu)1983年和2018年(nian),拍摄地点:巩义市站街镇集(ji)沟村。
1983年,改革开放后,生活条件改善了,家里(li)买了第一(yi)台收录机(ji),这台收音和录音(yin)一体的机器,是(shi)当时家里最(zui)值钱的电器(qi)。哥俩高兴得(de)不得了,拎着收录(lu)机一起合了影。当时哥哥25岁,弟(di)弟20岁。
改革开放以后,村里有了(le)大变样,原(yuan)来的土路变成了宽敞的水泥路,家里电器一(yi)应俱全。
2018年,家里(li)添置了第一辆汽车,哥俩又(you)站在车前合了影(ying)。
从收录机(ji)到汽车,哥(ge)俩的两张合影见证了家(jia)里生活的蒸蒸日上,也浓缩了改革开放以来(lai)农村面貌的变(bian)化。
(四)农村老(lao)党员的(de)精(jing)气(qi)神儿
70年代-2018:穿越40年(nian),笑容依然有感染力
这两张照片一张拍(pai)摄于上个世纪70年代,一个拍(pai)摄于2018年。拍摄(she)地点:巩义(yi)市站(zhan)街(jie)镇集沟村。从(cong)黑白到彩色,穿越40多年,老太太脸上的笑容依然那么有(you)感染力。
据老太太的儿媳申女士介(jie)绍,老太太早年丧夫,一手拉扯七个(ge)儿(er)女长大。70年代孩子都小,生活过得不(bu)容易(yi),但老太太硬是咬牙(ya)坚持下来。儿女长大后个个都有出息,家里包括老太太在内共有六个共产党员,其中老太太(tai)每年都是村里的模(mo)范共产党(dang)员(yuan)。如今,八十多岁的她还常常早上起来顶着寒风坚持打扫门(men)外的一(yi)条水泥大道。
申女士(shi)说:“婆母虽然容颜变老了(le),但乐观精神,党性(xing)一点没变。主动、自觉,她是家(jia)里(li)的主心骨,孩子、孙子、外甥一脉(mai)相承,在各行各(ge)业(ye)都干得有(you)声有色。真是一个老党(dang)员影响一大片!”
岁月有着不动声色的力量,六一儿童(tong)节到了,你童(tong)年的第一张照片是什(shen)么时(shi)候拍的?穿越N年之后,又是谁在陪你一起拍照?欢(huan)迎分享能记录你童年变迁(qian)的照片,大河报(bao)与河南(nan)省(sheng)档案局(馆)联手(shou)举办的“档案见证改革开放,寻找(zhao)老照片里(li)的河南”活动还在继续,活动继续(xu)征集拍摄于1978年至2018年(nian)间,反映河南风土人情的照片,我们不仅(jin)准备了3万元奖品,还将挑选优秀照片举办摄影展。
您有2种方式参加活动:
1.扫描活动二维码上传照片
2.如果(guo)您有多张(zhang)照(zhao)片上(shang)传,请发送到邮(you)箱:1059978344@qq.com
如果有任何问题请咨(zi)询大河报(bao)热线电话(hua):0371-96211
分享让更多人看到